陇原大地青山作笔,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主题采访活动综述
陇原大地青山作笔,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主题采访活动综述
陇原大地青山作笔,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主题采访活动综述新甘肃(gānsù)·每日甘肃网记者 张春燕 李婧
“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主题采访活动圆满(yuánmǎn)收官(shōuguān)。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陈德政(dézhèng) 摄
从祁连山的(de)冰川雪峰到河西走廊(héxīzǒuláng)的绿洲戈壁,从茫茫沙漠到水库湿地……6月3日-9日,为期一周的时间,参加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团成员行走于陇原大地,去(qù)聆听、去记录(jìlù)、去报道,用手中的笔与镜头,书写、记录了一份份有温度、沉甸甸的陇原大地生态绿色(lǜsè)答卷,谱写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篇章”,更是(shì)深刻体会到,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是甘肃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gòngxiàn),也是必须扛好的政治责任。
为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sīxiǎng),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yōuxiān)、绿色发展之路,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建设美丽(měilì)中国、建设美丽甘肃,由甘肃省(shěng)委网信办指导,省生态环境厅、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甘肃新(xīn)媒体集团·每日甘肃网承办的“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成功(chénggōng)举办。40余家中央(zhōngyāng)及全国省级重点新闻网站、省内主流(zhǔliú)媒体记者和网络大V参与,形成跨区域、多平台传播矩阵。
截至6月12日12时,此次甘肃(gānsù)生态环保行主题采访活动共发布原创(yuánchuàng)稿件约150篇,原创视频(shìpín)约110个。全网数据显示:与2025甘肃生态环保行相关的信息有28933条,其中客户端10312条、微博(wēibó)8905条、网站4212条、微信4296条、视频842条、数字报321条、论坛45条。活动开展以来,“2025甘肃生态环保媒体行”“美丽(měilì)中国·生态甘肃”“共赴绿色之约”等相关话题(huàtí)持续升温走热,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近(jìn)1.2亿人次。
点击进入每日甘肃网专题页面(yèmiàn)
多方协同(xiétóng):共筑绿色发展宣传多元平台
活动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wèi)核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wénmíng)思想,聚焦甘肃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绿色发展实践成果(chéngguǒ),通过行进式采访、深度调研、融媒传播(chuánbō),展现(zhǎnxiàn)甘肃战略价值与时代担当。行程覆盖兰州新区、白银市景泰县、武威市凉州区等地,探访10余个生态治理案例,挖掘“甘肃经验”。
主办单位统筹规划(tǒngchóuguīhuà),夯实活动(huódòng)根基。此次采访活动,主办单位秉持“高站位(zhànwèi)谋划、高标准执行(zhíxíng)、高质量传播”原则设计方案。省生态环境厅将活动作为“六五环境日(rì)”核心宣传内容,统筹生态部门提供案例与数据;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发挥全媒体优势,组建团队制定融媒体传播计划;每日甘肃网负责行程安排、媒体对接及内容分发,保障活动有序(yǒuxù)推进。
地方政府(zhèngfǔ)积极响应,强化保障支撑。兰州新区、白银市、武威市等地成立专项(zhuānxiàng)小组,多部门联动(liándòng)。兰州新区梳理(shūlǐ)绿色企业、生态园区,定制“生态+产业”路线;武威市提炼治沙造林等特色经验,安排一线人员讲解;白银市景泰县聚焦盐碱地治理与水利工程,打造观摩点展示治理成效(chéngxiào)。
干部群众(gànbùqúnzhòng)群策群力,凝聚环保共识。活动期间,各地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群策群力,传递生态优先理念,共同为当地生态发展建言献策。武威市凉州区林业局局长陆科详解科技治绿模式;民勤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兴斌讲述红崖山水库生态逆袭故事;民勤县西渠镇火坎村村民陈天华对比今昔,感慨颇深:“以前不管刮起大小风(fēng),风起沙就(jiù)来;自青(zìqīng)土湖输水以后,只要(zhǐyào)是五级以下(yǐxià)风,就再也看不见(kànbújiàn)沙尘了。现在这里有水有草(cǎo),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空气也比以前好多了。”……不仅凸显甘肃对生态保护的重视,更是突出了全民环保的决心。
实地(shídì)探访:解码陇原生态文明绿色密码
采访团一周内走访(zǒufǎng)白银景泰、兰州新区、武威多地,记录甘肃在水源涵养、盐碱地改良等(děng)领域的实践。
白银景泰:科技赋能破解生态治理双重难题(nántí)。在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现场,该跨流域调水工程通过13级(jí)泵站向民勤调水16.9亿立方米,滋养耕地(gēngdì)并构建“绿色水廊”。芦阳镇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采用(cǎiyòng)“暗管排水排盐+微生物菌剂改良+水肥一体化”技术(jìshù),让2.1万亩盐碱地“破碱重生”,成为治碱样板。
景电二期总干一泵站。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张春燕(zhāngchūnyàn) 摄
兰州新区:绿色产业勾勒生态经济新图景。兰州新区聚焦“生态+产业”融合。佛慈制药实现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lìyòng),获评“绿色工厂”;兰石集团布局氢能(qīngnéng)产业,突破关键技术并建成加氢站;现代农业示范园智能温室年产1亿支鲜切玫瑰,带动(dàidòng)农户就业;秦王(qínwáng)川国家湿地公园从盐碱滩变(biàn)生态绿洲。采访团还参与“六五”环境日活动(huódòng),感受社会共治氛围。
佛慈陇药园一片生机。受访者供图(gōngtú)
武威地区:沙漠绿洲诠释人沙和谐新(xīn)范式。在武威市凉州区生态林建设基地,“分区供水系统+滴灌+无人机管护”技术克服造林难题(nántí)。天祝县冰沟河流域通过生态手续补办等措施实现草场退化修复。民勤县青土湖经生态输水(shūshuǐ)重现水域,红崖山(hóngyáshān)水库(shuǐkù)阻断沙漠合拢,380公里环绿洲锁边林带实现荒漠化与沙化面积“双缩减”,构筑防沙治沙(zhìshā)立体屏障。
武威(wǔwēi)凉州区南部山区郁郁葱葱。
融媒矩阵:展现美丽(měilì)甘肃建设新形象
活动期间,媒体围绕“最佳传播力”“最佳原创(yuánchuàng)”目标推出作品,形成(xíngchéng)“多维度发声、全平台覆盖”态势。
最佳传播力:权威媒体与区域平台共振。人民日报(rénmínrìbào)、人民网(rénmínwǎng)签约摄影师张进刚的图片报道多次在(zài)人民网首页呈现(chéngxiàn),展现兰州新区成果,被数十家(shùshíjiā)媒体转发,成为央媒宣传最强音。香港每日电讯稿件以散文化笔触与航拍镜头展现祁连山之美(zhīměi),推动甘肃生态景观“出圈”。甘肃农民报记者王倩的图文系列报道和视频形成传播合力,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宣传。
甘肃农民(nóngmín)报头版头条。
最佳原创:融媒创新讲述生态(shēngtài)故事。视听甘肃记者李佳琪的视频以基层视角(shìjiǎo)与快节奏剪辑展现一线场景,单条播放超50万(wàn)。国际在线记者武嘉仪以国际化视角解读(jiědú)甘肃模式,传递中国生态治理经验。宁夏新闻网记者田宇童的报道聚焦乳企循环(xúnhuán)经济与生态价值,展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关系。
最佳影响力:全媒传播构筑生态(shēngtài)甘肃(gānsù)新声浪。截至6月12日12时,“筑牢国家西部(xībù)生态安全屏障——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主题采访活动共发布(fābù)(fābù)原创稿件(gǎojiàn)约150篇,原创视频约110个;人民网、中国(zhōngguó)新闻网、国际在线、央广网、中国环境报、中国网等全国重点网络媒体及地方省级重点新闻网站、省内主流媒体累计发布相关稿件450余篇。 每日甘肃网策划制作(zhìzuò)微海报6张、视频号12个、原创稿件20篇;“学习强国”甘肃学习平台发布相关稿件27篇,其中图文稿件17篇、视频稿件9篇、策划制作长图一个,总(zǒng)阅读(yuèdú)量(liàng)(liàng)达20余万人次;每日甘肃网、星辰在线、青海新闻网、大江网(dàjiāngwǎng)分别制作媒体行专题,其他(qítā)网媒均在网站首页链接相应专题。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多个(duōgè)平台推送,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除此之外,全网呈现的与2025甘肃生态环保行相关的信息有28933条,其中客户端10312条、微博8905条、网站4212条、微信4296条、视频842条、数字报321条、论坛45条。活动开展以来(yǐlái),“2025甘肃生态环保媒体行”“美丽中国·生态甘肃”“共赴绿色之约”等相关话题持续升温走热,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近1.2亿人次,其中话题#2025甘肃生态环保媒体行圆满落幕#一度登上(dēngshàng)同城热榜第一名,话题#民勤沙漠深处的生命绿洲#登上同城热榜第二名(dìèrmíng)。舆论场主旋律突出,正面(zhèngmiàn)声量(shēngliàng)强劲,舆论氛围积极向好。
此次活动以“实地探访+深度传播”全景展现(zhǎnxiàn)甘肃(gāns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就,让美丽甘肃建设走深走实(zǒushí),也让许多来自其他省份的媒体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来自宁夏新闻网的田宇童称,印象中的甘肃是一片黄色,干旱(gānhàn)少雨(shǎoyǔ)、生态脆弱、到处都是戈壁(gēbì),但这次(zhècì)(zhècì)生态环保行让他打破(dǎpò)了以往的想象,能看到一片片的绿色(lǜsè),沙漠里更是绿洲叠翠,他看到陇原儿女在用智慧和(hé)勤劳守护(shǒuhù)这片土地。大江网的陈拾梅更是感慨:以前总觉得甘肃遥远,是一个满是戈壁、沙漠的荒凉地方,这次媒体行彻底改变了以往对甘肃的认知,如今的甘肃充满活力,自然景观叹为观止、文化底蕴深厚、现代城市(chéngshì)蓬勃向上,甘肃人民更是热情好客,更是让她感受到了活力四射的市井烟火。尤其在为期(wéiqī)一周的媒体行采访过程中,她看到了甘肃人民在严酷环境中,为守护家园、再造绿水青山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也成为她此行最深刻的“甘肃印象”。同样感触颇深(pǒshēn)的,还有来自南海网的林明洋。她说,从椰风海韵来到陇原大地,方知(fāngzhī)山河有百种风貌。对比海南的“生态立省”,虽然(suīrán)甘肃的地理环境和海南截然不同——这里是高原荒漠、黄河水源的守护战场,但两地都在为“绿水青山”拼命。一路上看到的,甘肃的每一片绿都带着蓬勃的生命力(shēngmìnglì),希望这片绿,深深扎根,绵延不绝!
从层峦叠翠的(de)祁连山脉,到魅力独具的城市公园,从开窗见景(jiànjǐng)的宜居城市,到风光秀丽的美丽(měilì)乡村,陇原大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图景跃然眼前,人与(yǔ)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正行稳致远。未来,甘肃将深化生态(shēngtài)(shēngtài)传播理念,拓展“生态+媒体”合作,推动生态治理经验走向全国,强化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协同,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为筑牢国家(guójiā)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贡献“甘肃力量”,让各美其美的美丽甘肃建设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
新甘肃(gānsù)·每日甘肃网记者 张春燕 李婧
“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主题采访活动圆满(yuánmǎn)收官(shōuguān)。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陈德政(dézhèng) 摄
从祁连山的(de)冰川雪峰到河西走廊(héxīzǒuláng)的绿洲戈壁,从茫茫沙漠到水库湿地……6月3日-9日,为期一周的时间,参加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团成员行走于陇原大地,去(qù)聆听、去记录(jìlù)、去报道,用手中的笔与镜头,书写、记录了一份份有温度、沉甸甸的陇原大地生态绿色(lǜsè)答卷,谱写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篇章”,更是(shì)深刻体会到,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是甘肃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gòngxiàn),也是必须扛好的政治责任。
为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sīxiǎng),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yōuxiān)、绿色发展之路,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建设美丽(měilì)中国、建设美丽甘肃,由甘肃省(shěng)委网信办指导,省生态环境厅、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甘肃新(xīn)媒体集团·每日甘肃网承办的“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成功(chénggōng)举办。40余家中央(zhōngyāng)及全国省级重点新闻网站、省内主流(zhǔliú)媒体记者和网络大V参与,形成跨区域、多平台传播矩阵。
截至6月12日12时,此次甘肃(gānsù)生态环保行主题采访活动共发布原创(yuánchuàng)稿件约150篇,原创视频(shìpín)约110个。全网数据显示:与2025甘肃生态环保行相关的信息有28933条,其中客户端10312条、微博(wēibó)8905条、网站4212条、微信4296条、视频842条、数字报321条、论坛45条。活动开展以来,“2025甘肃生态环保媒体行”“美丽(měilì)中国·生态甘肃”“共赴绿色之约”等相关话题(huàtí)持续升温走热,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近(jìn)1.2亿人次。
点击进入每日甘肃网专题页面(yèmiàn)
多方协同(xiétóng):共筑绿色发展宣传多元平台
活动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wèi)核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wénmíng)思想,聚焦甘肃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绿色发展实践成果(chéngguǒ),通过行进式采访、深度调研、融媒传播(chuánbō),展现(zhǎnxiàn)甘肃战略价值与时代担当。行程覆盖兰州新区、白银市景泰县、武威市凉州区等地,探访10余个生态治理案例,挖掘“甘肃经验”。
主办单位统筹规划(tǒngchóuguīhuà),夯实活动(huódòng)根基。此次采访活动,主办单位秉持“高站位(zhànwèi)谋划、高标准执行(zhíxíng)、高质量传播”原则设计方案。省生态环境厅将活动作为“六五环境日(rì)”核心宣传内容,统筹生态部门提供案例与数据;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发挥全媒体优势,组建团队制定融媒体传播计划;每日甘肃网负责行程安排、媒体对接及内容分发,保障活动有序(yǒuxù)推进。
地方政府(zhèngfǔ)积极响应,强化保障支撑。兰州新区、白银市、武威市等地成立专项(zhuānxiàng)小组,多部门联动(liándòng)。兰州新区梳理(shūlǐ)绿色企业、生态园区,定制“生态+产业”路线;武威市提炼治沙造林等特色经验,安排一线人员讲解;白银市景泰县聚焦盐碱地治理与水利工程,打造观摩点展示治理成效(chéngxiào)。
干部群众(gànbùqúnzhòng)群策群力,凝聚环保共识。活动期间,各地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群策群力,传递生态优先理念,共同为当地生态发展建言献策。武威市凉州区林业局局长陆科详解科技治绿模式;民勤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兴斌讲述红崖山水库生态逆袭故事;民勤县西渠镇火坎村村民陈天华对比今昔,感慨颇深:“以前不管刮起大小风(fēng),风起沙就(jiù)来;自青(zìqīng)土湖输水以后,只要(zhǐyào)是五级以下(yǐxià)风,就再也看不见(kànbújiàn)沙尘了。现在这里有水有草(cǎo),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空气也比以前好多了。”……不仅凸显甘肃对生态保护的重视,更是突出了全民环保的决心。
实地(shídì)探访:解码陇原生态文明绿色密码
采访团一周内走访(zǒufǎng)白银景泰、兰州新区、武威多地,记录甘肃在水源涵养、盐碱地改良等(děng)领域的实践。
白银景泰:科技赋能破解生态治理双重难题(nántí)。在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现场,该跨流域调水工程通过13级(jí)泵站向民勤调水16.9亿立方米,滋养耕地(gēngdì)并构建“绿色水廊”。芦阳镇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采用(cǎiyòng)“暗管排水排盐+微生物菌剂改良+水肥一体化”技术(jìshù),让2.1万亩盐碱地“破碱重生”,成为治碱样板。
景电二期总干一泵站。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张春燕(zhāngchūnyàn) 摄
兰州新区:绿色产业勾勒生态经济新图景。兰州新区聚焦“生态+产业”融合。佛慈制药实现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lìyòng),获评“绿色工厂”;兰石集团布局氢能(qīngnéng)产业,突破关键技术并建成加氢站;现代农业示范园智能温室年产1亿支鲜切玫瑰,带动(dàidòng)农户就业;秦王(qínwáng)川国家湿地公园从盐碱滩变(biàn)生态绿洲。采访团还参与“六五”环境日活动(huódòng),感受社会共治氛围。
佛慈陇药园一片生机。受访者供图(gōngtú)
武威地区:沙漠绿洲诠释人沙和谐新(xīn)范式。在武威市凉州区生态林建设基地,“分区供水系统+滴灌+无人机管护”技术克服造林难题(nántí)。天祝县冰沟河流域通过生态手续补办等措施实现草场退化修复。民勤县青土湖经生态输水(shūshuǐ)重现水域,红崖山(hóngyáshān)水库(shuǐkù)阻断沙漠合拢,380公里环绿洲锁边林带实现荒漠化与沙化面积“双缩减”,构筑防沙治沙(zhìshā)立体屏障。
武威(wǔwēi)凉州区南部山区郁郁葱葱。
融媒矩阵:展现美丽(měilì)甘肃建设新形象
活动期间,媒体围绕“最佳传播力”“最佳原创(yuánchuàng)”目标推出作品,形成(xíngchéng)“多维度发声、全平台覆盖”态势。
最佳传播力:权威媒体与区域平台共振。人民日报(rénmínrìbào)、人民网(rénmínwǎng)签约摄影师张进刚的图片报道多次在(zài)人民网首页呈现(chéngxiàn),展现兰州新区成果,被数十家(shùshíjiā)媒体转发,成为央媒宣传最强音。香港每日电讯稿件以散文化笔触与航拍镜头展现祁连山之美(zhīměi),推动甘肃生态景观“出圈”。甘肃农民报记者王倩的图文系列报道和视频形成传播合力,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宣传。
甘肃农民(nóngmín)报头版头条。
最佳原创:融媒创新讲述生态(shēngtài)故事。视听甘肃记者李佳琪的视频以基层视角(shìjiǎo)与快节奏剪辑展现一线场景,单条播放超50万(wàn)。国际在线记者武嘉仪以国际化视角解读(jiědú)甘肃模式,传递中国生态治理经验。宁夏新闻网记者田宇童的报道聚焦乳企循环(xúnhuán)经济与生态价值,展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关系。
最佳影响力:全媒传播构筑生态(shēngtài)甘肃(gānsù)新声浪。截至6月12日12时,“筑牢国家西部(xībù)生态安全屏障——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主题采访活动共发布(fābù)(fābù)原创稿件(gǎojiàn)约150篇,原创视频约110个;人民网、中国(zhōngguó)新闻网、国际在线、央广网、中国环境报、中国网等全国重点网络媒体及地方省级重点新闻网站、省内主流媒体累计发布相关稿件450余篇。 每日甘肃网策划制作(zhìzuò)微海报6张、视频号12个、原创稿件20篇;“学习强国”甘肃学习平台发布相关稿件27篇,其中图文稿件17篇、视频稿件9篇、策划制作长图一个,总(zǒng)阅读(yuèdú)量(liàng)(liàng)达20余万人次;每日甘肃网、星辰在线、青海新闻网、大江网(dàjiāngwǎng)分别制作媒体行专题,其他(qítā)网媒均在网站首页链接相应专题。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多个(duōgè)平台推送,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除此之外,全网呈现的与2025甘肃生态环保行相关的信息有28933条,其中客户端10312条、微博8905条、网站4212条、微信4296条、视频842条、数字报321条、论坛45条。活动开展以来(yǐlái),“2025甘肃生态环保媒体行”“美丽中国·生态甘肃”“共赴绿色之约”等相关话题持续升温走热,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近1.2亿人次,其中话题#2025甘肃生态环保媒体行圆满落幕#一度登上(dēngshàng)同城热榜第一名,话题#民勤沙漠深处的生命绿洲#登上同城热榜第二名(dìèrmíng)。舆论场主旋律突出,正面(zhèngmiàn)声量(shēngliàng)强劲,舆论氛围积极向好。
此次活动以“实地探访+深度传播”全景展现(zhǎnxiàn)甘肃(gāns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就,让美丽甘肃建设走深走实(zǒushí),也让许多来自其他省份的媒体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来自宁夏新闻网的田宇童称,印象中的甘肃是一片黄色,干旱(gānhàn)少雨(shǎoyǔ)、生态脆弱、到处都是戈壁(gēbì),但这次(zhècì)(zhècì)生态环保行让他打破(dǎpò)了以往的想象,能看到一片片的绿色(lǜsè),沙漠里更是绿洲叠翠,他看到陇原儿女在用智慧和(hé)勤劳守护(shǒuhù)这片土地。大江网的陈拾梅更是感慨:以前总觉得甘肃遥远,是一个满是戈壁、沙漠的荒凉地方,这次媒体行彻底改变了以往对甘肃的认知,如今的甘肃充满活力,自然景观叹为观止、文化底蕴深厚、现代城市(chéngshì)蓬勃向上,甘肃人民更是热情好客,更是让她感受到了活力四射的市井烟火。尤其在为期(wéiqī)一周的媒体行采访过程中,她看到了甘肃人民在严酷环境中,为守护家园、再造绿水青山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也成为她此行最深刻的“甘肃印象”。同样感触颇深(pǒshēn)的,还有来自南海网的林明洋。她说,从椰风海韵来到陇原大地,方知(fāngzhī)山河有百种风貌。对比海南的“生态立省”,虽然(suīrán)甘肃的地理环境和海南截然不同——这里是高原荒漠、黄河水源的守护战场,但两地都在为“绿水青山”拼命。一路上看到的,甘肃的每一片绿都带着蓬勃的生命力(shēngmìnglì),希望这片绿,深深扎根,绵延不绝!
从层峦叠翠的(de)祁连山脉,到魅力独具的城市公园,从开窗见景(jiànjǐng)的宜居城市,到风光秀丽的美丽(měilì)乡村,陇原大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图景跃然眼前,人与(yǔ)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正行稳致远。未来,甘肃将深化生态(shēngtài)(shēngtài)传播理念,拓展“生态+媒体”合作,推动生态治理经验走向全国,强化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协同,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为筑牢国家(guójiā)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贡献“甘肃力量”,让各美其美的美丽甘肃建设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